<
    可谓是没有一点地位可言。

    但是当始皇帝一统天下、破灭六国的序幕开启,姚贾奉命出使四国之时,皇帝陛下给出的经费是——

    资车百乘,金千斤,衣以其衣冠,舞以其剑。

    家人们谁懂啊,就这个经费,就这个待遇,有秦一代都不多见!

    上一个享有这待遇的,那还是上一个。

    等到后来姚贾完成任务,成功离间四国并且回转秦国,皇帝陛下更是大喜,封千户,拜为上卿。

    对于打工人而言,可谓是再友好与励志不过。

    强秦大舞台,爱拼你就来。

    原本为周王室养马的边陲小国何以能够吸引人才,超出东方六国之上,甚至是将其一一覆灭?

    所仰仗与倚靠的,除了老秦人以外,可不就是那些六国的人才?

    那些为名来、为利来、为胸中的理想与政治主张而来的打工人?

    所以,纵使是在这帝国的牢狱之中,如果真心想要为皇帝陛下而效力的话,经费与人手什么的,其实是可以要求得再充足一点的。

    有话语被堵在姚贾的喉头,只是于江辞那闪烁着清澈愚蠢的目光之下,姚贾欲言又止止言又欲。而后开口,确认过江辞所需要之种种,相当委婉的做出提醒道:

    “小友确认一下,可是有何遗漏?”

    “并无。”

    并不知晓自己错失了多少经费的江辞摇头,继而开口,做出补充与解释。

    “只不过这制造豆腐的过程中,有一种物品,仙人唤之曰石膏,当是一味药材。需要识药理、通百草的医官确认,方才好进行寻找。不知......”

    江辞言语闪烁,目光期期艾艾,面上呈现出几分不好意思。

    【唉可惜朕手上没有个《本草纲目》,又没记过《汤头歌》啥的。只知道南方豆腐需要用到石膏,但这石膏究竟叫什么,还真是个问题。好在朕如果没记错的话,石膏同样可以做为一味药材。】

    【所以,只希望小老哥找来的医官真的有两把刷子,足够博学。要不然朕可就惨了。】

    【不对,实在不行朕还有系统。做为一个人工智障,总不能连这么简单的信息与知识都没有收录吧?】

    心中虽然有那么一点急,但又不是太急的江辞在心头不断给自己加油鼓劲,做心理建设。

    江辞的目光之下,本就带有着滤镜并且为江辞而来的姚贾连连点头,表示这是应有之意。

    给江辞以足够的安全感。

    表示一定会将事情办妥,使江辞没有任何后顾之虑。

    临了更是捋着胡子表示,只要江辞真的能够将那豆腐做成,那么必然会上奏皇帝陛下,替其请功。至于身上罪责,同样会被消去。

    “只是,”

    姚贾话音微顿,而江辞却已然是接下了下句,主动表示在豆腐真正被制造出来之前,自己绝不会走出这黑冰台的范围一步。

    就是这行刑活埋之期,还请稍作推延。

    自己若是失败,又或者迟迟不曾将那豆腐做出,再行处置不迟。

    言毕,江辞对着姚贾深施一离,口中不卑不亢道:

    “还请阁下代为通融。”

    当真是一副识礼仪、知进退的模样。

    【虽然朕很想早点走出去,但饭要一口一口的吃,事情要一步步的来不是。再说了,早听说这地方到处都是人才,说话又好听。朕来此走上一遭,不参观参观什么的,是不是有点太亏?】

    【反正这是古代又不是现代,朕虽然遵纪守法,但是这来都来了,反正又不影响考公。】

    【就算是现代,不照样有跑进来进修的?就是不知道有没有就业培训,给学个技术啥的?要是有个校友会就更好了。不管了,总之这样一套组合拳下来,朕天亮了应当是不会被活埋了吧?】

    长的自然是不丑,但想的显然是更花的江辞回忆过网上冲浪所了解到的各种花活,等待着姚贾的回复及答案。而咸阳宫内,始皇帝额角微跳,总觉得这后辈的精神状态堪忧,在某种危险的边缘反复横跳,左右试探。

    不得不说,这帝王就某种程度上而言真相了。

    只是就业培训,这又是什么奇奇怪怪的新名词?

    总觉得似乎是会有用的样子。

    还有,都是人才,说话又好听这样的结论是从哪里得来的?

    以及去哪不好,跑牢狱里进修?

    没毛病吧?

    难道说两千多年的后辈们都这么野的吗?

    不过......

    这帝王的疑惑只是一瞬,思路转换,却又忽然意识到,这样的话语与想法其实并不是全然没有任何道理的。

    即便是手上拥有着一套完整的秦法如始皇帝,亦不得不承认。在很多时候,在那牢狱之中,其实从来就不缺少人才,更不缺少从牢狱中走出,并且获得成就之辈。

    所以,是否要考虑着将人才选拔的范围再扩大一点,通道再广泛一点?

    物尽其用,使更多的人才为帝国、为大秦而效力?

    毕竟若海外当真是有山,有那叫扶桑的岛屿和那叫美洲的地界,那么帝国的机器运转,很多矛盾与困境其实可以迎刃而解。

    可以向着此前未曾想象过的道路而去。

    至此天下,唯有大秦。

    后世每一户人家的窗口,大秦的明月,必朗照之。